教师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。教师的心理状态、言谈举止、人格特性等通常会潜移默化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效、个性发展和心理健康,并且这种影响的深广度也是其他职业难以达到的。然而,许多教师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。
面对当前教改背景下教师的压力和挑战,教育部将出台措施,从政策、管理、待遇等方面为教师提供支持和保障。同时,作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,教师自身也要积极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,掌握心理调适方法,增强应对能力,维护自身心理健康。
一、教师的现实压力与情绪困扰
(一)教师职业角色的多重性
与其他职业相比,教师是个“多面手”。在教育教学中,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,还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;既要提高教学质量,又要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;既是学校的班级管理者,又是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;既要扮演如父母一样“温暖与关怀”的角色,又要扮演如法官一样“公平公正”的权威角色……
家长和社会对学校教育期望增高,教师则直接承受了社会各界对教育的高期待。作为多重角色的承担者,教师在角色扮演和转换的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、基本心理需要的剥夺和责任边界的无限扩大,直接威胁着教师的心理健康。
(二)新时代教师的“本领恐慌”
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,社会对教师专业化的要求程度越来越高。我国新世纪开展的一系列课程改革,促使教师做出适应性改变,这种改变对教师的行为方式、价值观念等方面带来了严峻挑战和现实冲击,引发教师“本领恐慌”:对新课程改革的不适应使教师陷入茫然,不知所措;家长及社会对教师专业性的质疑、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多元,导致教师的专业权威受到空前挑战。
二、教师的自我觉察与心理调适
压力是导致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,消除压力最好的方法,就是学会自我觉察。自我觉察是指个体把自己当作注意对象时的心理状态,是一种客观评估自己的情绪状态、情绪变化及其诱因的能力。自我觉察能力强的人不会被情绪“牵着鼻子走”,而是能够冷静反省、自我调适,让自己恢复和保持和谐的心理状态。教师的自我察觉是自我情绪调适的基础,教师的自我接纳从自我察觉开始。
(一)了解情绪背后隐藏的信息
情绪本身没有好坏之分,任何情绪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。马丁·塞里格曼认为,消极情绪也能带来好处:绝大多数时候的焦躁是抵御危机的最前锋;没有焦虑、挫折、竞争和挑战的生活,无法获得心流体验,不是美好的生活;要想获得掌控感,必先经历失败、心情抑郁以及不断尝试直到成功为止;失败与心情抑郁是建构良好心情与成功的必要过程。
但是,如果焦虑、抑郁、愤怒等消极情绪持续时间太久,则会引发人体某些器官功能的紊乱,严重的甚至是器官器质上的变化,从而导致心身疾病。心身疾病属于躯体疾病,但其产生、发展、治疗与预防都和社会心理因素有关。教师群体中最主要的心理障碍就是心身疾病,较常见的有胃病、结肠功能紊乱以及慢性肠炎、神经性头痛、神经衰弱等。
(二)识别不合理信念
通常,人们会认为自己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直接由诱发性事件引起。但合理情绪疗法指出,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、看法和解释,才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更直接的因素。合理的信念可以引起人们对事物适当、适度的情绪及行为反应,不合理的信念则相反。
当人们坚持某些不合理的信念,长期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中时,最终将引发情绪障碍。
不合理信念主要有三个特征:第一,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,对人或事都有绝对化的期望和要求,这种信念经常与“必须”“应该”等词联系在一起;第二,对生活事件“过分概括”,常表现为,他人稍有过失就全盘否定,个人偶遇不幸就前途无望;第三,糟糕至极,即对生活挫折“反应过分强烈”,习惯做极端消极和悲观的评价。不合理信念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,它影响人的行为,常常给人带来抑郁、自卑、焦虑、恐惧、痛苦等不良的情绪体验。
教师职业是一个需要有高度责任心、敏锐判断力以及丰富评价经验的工作,这可能会让教师朝着严苛、绝对主义、完美主义等方向发展,极容易对人对事做出消极负面判断,导致心理上的失衡。因此,当教师遭遇情绪困扰时,应立即启动自我调节机制,重新评估这些自动思维,以合理的信念代替不合理的信念,最大限度减少不合理信念带来的心理困扰。
(三)接纳不完美的自己
自我接纳是心理健康的前提,心理健康最重要的基石就是接纳真实的自己。
自我接纳不是对自我的放任,而是让自己正视并拥抱真实的自己,正确评估自己,进一步完善自己。
一是接纳那些不可改变的事实。接纳生活和工作中的遗憾,保持追求,等待机会,充实自己。
二是善待自己。不要只关注自己的不足,还要积极肯定自己的优点,发掘并培养优点能给自己带来成长和更多的幸福感。
三要告别过度攀比。生活中的许多烦恼都源于盲目攀比,一旦不如别人,就会产生沮丧、羞愧、愤怒、怨恨等情绪,甚至陷进痛苦的深渊不能自拔。
四是不要太在意他人的眼光。焦点效应指出,人们在自我观察的时候,常常会高估自己的突出程度,把自己看做一切的中心,实际上,他人并没有你想象的那样注意你。
长期以来,教师是多重角色的承担者:不仅仅是知识传递者、教育研究者、人际协调者、模范公民,还应该成为“神”“超人”“完人”等。社会对教师诸多不切实际的期望是造成教师出现心理障碍、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。
其实,教师首先是“人”,然后才是“师”。人无完人,作为人的教师也是不完美的,也有缺点和不足。因此,教师自身要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,合理、客观地认识自己,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,以平常心正视和接受自己;同时也要不断反思、提升自己,努力成为一名专业知识扎实、道德素养高尚的好教师,做到“尽力而为,量力而行”。
(四)增加积极情绪
在日常生活中培养积极情绪,不仅使人感到欢乐与满足,还能经受苦难和挫折,避免抑郁和焦虑;在面对压力事件时,常处于积极情绪状态的人更不易生病;积极情绪预示着更长的寿命,比别人体验到更多积极情绪的人活得更长,有时甚至长达10年之久。
积极心理学领军人芭芭拉认为,积极情绪包括喜悦、感激、宁静、兴趣、希望、自豪、逗趣、激励、敬佩和爱。人们可以用以下方法增加积极情绪:用心去感受积极情绪、找到生命的意义、品味美好、将看似平凡的事件当成福气、有意识地增加善意、追随你的激情、梦想你的未来、利用优势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、培养对他人的关爱、享受自然的美好等。当然,积极情绪并不是多多益善,消极情绪也并非越少越好。当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的配比达到3:1,个体就会更快乐、更有创意和更加坚韧。
教师每天都有可能面对各种负性事件,尤其需要降低不恰当或无端的消极情绪,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应对。比如用心体会或记录自己所经历和体验到的与积极情绪相关的事件;改变视角看问题:失败是成功之母,成功是生活对自己的眷顾,挫折是自己学习和成长的机会等,力争在挫折中提高自己,成就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