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月16日上午,2025北京国际科学传播交流周在北京科学中心正式拉开帷幕。本届交流周以“AI时代的科学传播”为主题,旨在以AI赋能科学传播为纽带,推动全球对话,提升公众科学素养,携手应对未来社会发展的共同挑战。来自国际组织、科学节组织、科学中心及科学博物馆、科学传播企业的专家学者、项目负责人齐聚一堂,共同开启面向科学未来的广阔天地。我校近年来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教育,为了拓展教师的科技视野,以期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科技教育平台,我校派出科技活动教师全程参与了此次盛会,收益良多。
主旨报告环节由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副理事长、北京科技大学科技与文明研究中心主任任福君主持。波尔图大学(葡萄牙)自然历史与科学博物馆传播部主任、生物多样性展厅——科学生命中心馆长、欧洲科学中心和博物馆网络(ECSITE)主席玛丽亚·若昂·吉马良斯·丰塞卡,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原院长、“曲江学者”教授、国际科学教育学会理事会前主席(ICASE)张宝辉,泰国国家科技馆副馆长、亚太科技中心协会(ASPAC)副主席盖尼加·陈,中国传媒大学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、欧洲传媒研究中心主任、国际媒介与传播研究学会(IAMCR)新闻传播教育与研究(JRE)分会主席赵如涵做主旨报告。
报告中指出:在科学传播领域,AI可作为传播者与中介,通过赋能传播全环节、赋权多元主体创造价值,可提升公众参与度、知识可及性与跨学科协作水平,提供个性化体验,人工智能为博物馆科学传播赋予寓教于乐、个性化体验等价值机遇,同时面临伦理信任缺失、人文关怀和算法偏见等困境。并着重强调,需始终坚守人类价值本位,而非让人工智能遮蔽其服务于人的本质功能。同时强调科学传播需兼顾情感与理性,践行科技向善理念,传递科学温度。
休息间隙各参与国家博物馆为与会人员提供了展示交流活动,以便了解不同文化特色的博物馆展示内容和侧重,非常丰富有趣。
本次交流周将持续至9月20日,期间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元的活动,力争有效推动中外经验互鉴与资源整合,凝聚国际共识,共同提升公众科学素质。
